今年2月和4月,本报曾连续报道了中国科学家将于今年春秋两季徒步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进行科学探险与大峡谷春季科考预查队离京赴藏的消息。日前,记者在北京中国科学探险协会,采访了刚刚预查归来的考察队副队长杨逸畴研究员,他们获得了有关此次科学探险春季预查的第一手材料。
大峡谷,特别是其下段河段,天然切开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高原东南斜面的地形屏障,成为南来印度洋季风进入高原的最大水汽通道。充分的水汽和热量,造成了以大峡谷为核心的藏东南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使藏东南迥然区别于高原内部的高寒干旱荒漠环境景观,成为世界上最高的“绿洲”。
4月,大峡谷地区正处于雨季来临之前的旱季,预查探险队以拉萨为起点,从上、中、下的三条路线走向大峡谷。
海拔4千多米的米拉山口和布达拉山口是预查探险队进入大峡谷地区的必经之路,也是两种不同气候环境的分界岭。4月的山口,积雪仍深达1米,山口向西是荒凉的高原地区,宽浅的谷地,冰雪皑皑的光山凸岭,昼夜温差变化大,气候变幻无常。预查探险队行军途中,一会儿是太阳灼烧,一会儿又是大雪纷飞、高寒缺氧,鸭绒被、鸭绒衣是必不可少的装备。而翻过这两座山口,则立刻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大峡谷水汽通道效应的作用下,碧水青山,花团锦簇,湿润的空气沁人心扉,从顶端皎洁的冰川雪山到山下金黄的油菜花、翠绿的芭蕉林,各种气候景观尽收眼底,这就是被誉为“西藏江南”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
曾先后6次进入大峡谷考察的杨逸畴,还是第一次在4月份进入大峡谷地区。与以往不同,这次正逢桃花盛开时节,翻过米拉山口后,沿途600余里都是漫山遍野的桃花林,犹如身临“桃源”仙境。探险队员们后来都笑言,这次预查得以顺利圆满地完成,真是撞上了“桃花运”。
巴松错是一个极为美丽的长条形高山湖泊,位于工布江达县境内,海拔2960米,是大峡谷水汽通道作用的典型景观。预查探险队翻过米拉山口后,首先来到了这里。巴松错的湖水清澈碧蓝,最深处可达60米,湖中有一个受过冰川作用的湖心岛,岛顶建有公元2世纪的黄教寺庙。由于风景秀丽,巴松错已被开辟为西藏高原上第一处旅游度假村。在大峡谷地区,像巴松错这样集中体现了“壮、秀”特色的高山湖泊,还有扎曲附近的易贡湖(海拔2100米)、帕隆藏布江上游的然乌湖(海拔4000米)和南迦巴瓦峰西南侧的那木拉错(海拔4200米)等等。
在林芝地区尼洋河左岸山麓的巴结区,一片巨柏林自然保护区吸引了预查探险队的注意。巨柏是我国的珍稀二级保护树种,也是西藏仅存的特有珍稀树种之一。这片巨柏林平均高30米,其中最大的一株高50米,直径5.8米,树龄达2500年以上,被誉为中国柏科之最,当地人视之为“神树”。
在桃花锦簇中探险队到达波密,考察路线设定从这里南行翻过海拔4000米的嘎隆拉山口进入墨脱境内的大峡谷下段。就当预查探险队赶往嘎隆拉山口途中时,遇到了大雪崩,一条宽近百米、厚不可测的雪崩“龙”夹着黑色的石块、杂质和粗大的树木,从山头扫荡而下,拦腰斩断了途中的一切植物,严严实实地堵住了探险队的去路。据资料,1996年4月16日在波密附近发生的一场雪崩,使路过的500余人被崩雪掩埋和围困,56人当场死亡,在整个预查过程中,队员们随时都面临着这样防不胜防的雪崩的威胁。
预查探险队设计进入大峡谷的最重要的一条路线,是从林芝县的排龙乡沿帕隆藏布江下游直接进入到大峡谷拐弯的顶端。这是探险队员们最向往的一条路线,也是充满了艰辛与危险的一条路线,一路要在沿江的山崖小径上行走2到3天,渡过帕隆藏布江峡谷激流上的6座吊索桥。
山崖小径多数是在陡壁上开凿出来的,宽不及1米,抬头是陡壁直插蓝天,低头是悬崖激流,一失足就是万丈深渊,绝不会有什么生路,头顶上还随时可能有不稳定的飞石崩落,因此走起路来既要小心脚下,还要耳听八方,眼观四路,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
吊索桥实际上就是上下四根二二平行的钢绳,两端固定在岩石、巨树或铁桩上,下面两根钢绳横铺上木板,桥一般长150米左右,宽1米多,高高悬挂在峡谷激流上。桥上的木板大多年久失修,通行时会急剧跳动颠簸和摇晃,有的铺板已腐朽,极易踩空失足。
除了通行艰险外,一种叫活麻的植物和旱蚂蟥也随时对预查队员们构成威胁。活麻在路边荫处高高低低分布很多,南瓜叶般的阔叶边缘带着白刺,只要碰到它,刺就能通过毛孔扎入肉去,立即酸、痒、刺痛,甚至肿胀难受,几天不得安宁。旱蚂蟥更是布满于丛林树上、草上,无孔不入,令人防不胜防,预查探险队的每一个队员都饱受其苦。一条2到3厘米长的旱蚂蟥吸饱了血后会膨胀到鸡蛋大小,被吸的伤口则会流血不止,愈合后也常留下淤血斑痕。
4月20日,预查探险队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大峡谷拐弯的顶端部位,雅鲁藏布江的最大支流帕隆藏布江就在这里汇入主江。汇合口的两河之间有一数公里长的山梁平台作为分水岭,地名叫扎曲,探险队就驻扎在这里。
站在扎曲平台向南侧下方俯视,雅鲁藏布江围绕着一个叫奥部拉秀的马蹄形山岭,由西向南作直角形拐弯,流向墨脱县。几乎呈雷同的情况,从扎曲平台向北侧下方俯视,帕隆藏布江向南流来,遇到扎曲平台突然作直角拐弯向西流又折向南注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中,形成一个同样宏伟壮观的大拐弯峡谷。一条狭窄的平梁,分隔着两个方向相反而形状极为相似的峡谷河道大拐弯,这在世界峡谷河流史上是罕见的自然奇观。杨逸畴透露,正式的秋季科学探险考察时,除了要在大峡谷入口处设立纪念碑和电视现场转播点外,在扎西平台也一定要竖上一个纪念碑。
本世纪20年代初,英国植物学家、探险家沃德曾在他所著的“藏东南考察记”中,提到在大拐弯地区的白马狗熊和扎西之间有两个瀑布,一个离大拐弯顶端仅6.5公里,当地蒙巴人称其为雅鲁藏布江最大的瀑布,另一个瀑布离大拐弯顶端较远,因常有彩虹,被他称为虹霞瀑布。从此以后,这两个瀑布便成了几乎每一个进入大峡谷的探险家寻找的对象。杨逸畴在1973年作为首批中国科学家进入大峡谷时,曾向当地人详细询问过这两个瀑布,当时老百姓说,的确曾有过这么两个瀑布,但1950年这一地区发生了8.5级大地震后,这两个瀑布便消失了。
此次预查探险队到达大拐弯顶端后,专门派出了李勃生、关志华等队员跨过帕隆藏布江,到离白马狗熊最近的门中村访问。
据当地的猎人讲,1996和1997年,曾有两批美国人到门中村,称他们是根据当年沃德等人的材料,专门到大峡谷来寻找大瀑布的。1996年美国人来时,花了四天的时间,走到离大拐弯顶端大约6.5公里时,看到了河床上有大瀑布,但因无法下到谷底,只得撤离。1997年,美国人第二次来时,带了50多米长的软梯,到河底拍摄了河床瀑布的照片,上来后对民工说,瀑布有60米高,洪水期宽度可达150米,枯水期宽度收缩到15米左右。对于这一说法,杨逸畴表示,从力学原理上看,大峡谷地区出现60米高的瀑布,在科学依据上似乎说不过去;另外由于美国人是非法进入大峡谷地区,加上交流障碍等多方面原因,其所说数据的真实性也使人感到怀疑。杨逸畴认为,大峡谷瀑布之谜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应由中国人自己去实地考察,这也是秋季正式探险考察中的一个重点方面。